admin 發表於 2022-3-2 13:54:10

台灣新闻學泰斗李瞻委托女儿回拜大陆學者方汉奇:望百岁再相聚

1月25日,一则题為“96岁大陆消息學泰斗方番紅花,汉奇師长教師和島内98岁消息學泰斗李瞻師长教師贺年”的短视频在海峡两岸消息學界、業界激發存眷。(03:09)

李瞻師长教師本籍山东寿光,1926年生,1956年获台灣政治大學文學硕士學位,结業後留校,历任消息钻研所讲師、副傳授、傳授。他主讲消息史、比力消息學、太空傳布等课程。李瞻于1963年和1972年两次赴美國留學,從事钻研事情。

1967年,李瞻获台灣政府教诲部分文科學術奖金和金质學術奖章,1975年获曾虚白學術基金會消息學術著作奖。他曾任台灣政府教诲部分國语辞书消息與公共傳布學學術词汇主编,台灣商務印书馆大學丛书消息與公共傳布學門主编,還曾担當過台灣政治大學消息系消息钻研所所长、傳授,公共傳布教诲协會常務理事等职。

李瞻著有《世界消息史》、《英美電视轨制之阐發》、《太空傳布的成长及其影响》、《比力消息學》(别名《消息學》),编有《中國消息史》(中國消息史方面的论文集)等。他是台灣著述较豐、影响较大的消息學者之一。

作為本籍山东的知论理學者,李瞻屡次回大陆讲學,特别是2009年先後,李瞻在山东省内的山东大學、潍坊科技學院、山东科技职業學院屡次设坛開讲。

學界那時评價其:具备中西两种教诲布景,文化视線坦荡,一辈子治學严谨,學術著作等身,成绩斐然。李瞻傳授本籍潍坊寿光,牙齒美白,博闻强记,思惟麻利。他积40年治學履历及人生体验和察看,就為學之道、儒家學術钻研法子和現代钻研法子、創業之道及做人干事原则作了深刻浅出地论述,气概严谨周密、夷易俭朴,令人受益不浅。

同為山东人的台灣大學前校长孙震如斯形容這位好友兼同亲:李瞻兄像“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遠则忧其君”“進亦忧退亦忧”的范仲淹。

1982年,李瞻向台灣政府建议開放大陆省亲,举辦两岸政治會商,以示追乞降平之刻意,後被渐渐采用履行。李瞻起头與大陆消息學者举行手札往還,為两岸消息學界的進一步交换供给了可能。七年以後,两岸消息學術交换起头了破冰之旅。

1989年9月1日,台灣消息院校傳授拜候團應中國人民大學消息學院的约请,来到久违的北京举行拜候。该拜候團里的學者,来自台灣最優异的消息院校,此中就包含政治大學李瞻傳授。也恰是在此次拜候中,時任中國消息學院副院长周立方、中國人民大學消息學院院长何梓華與資深傳授甘惜分、方汉奇等,配合约请李瞻師长教師到北京加入两岸消息教诲集會。

尔後,李瞻師长教師屡次到大陆拜候交换,加入消息學術集會,举辦消息學術陈述,觀光大陆消息媒体和消息教诲機構。

另外一方面,在李瞻師长教師的踊跃尽力下,大陆學者到台灣举行拜候交换的欲望得以实現。1993年6月25日,台灣政治大學傳布學院召開“中文傳布暨讲授國際钻研會”,35位大陆消息傳布學者被邀参會,這是台灣開放大陆省亲後,大陆消息傳布學者初次到台灣举行學術交换。早在1989年那次“破冰”的人民大學集會以後,李瞻傳授便踊跃促進大陆學者初次访台事宜,并于1990年與“中國消息學會”配合向大陆學界發出约请。初次访台规划虽有挫折,但在李瞻傳授等两岸學者的踊跃推動之下,大陆學者@初%X9981%次大范%7m81l%围@访台终极得以于1993年景行。

方汉奇诞生于1926年12月,广东普宁人,1949年结業于姑苏國立社會教诲學院(後并入姑苏大學)消息系,前後在上海消息藏书楼、上海圣约翰大學消息系、北京大學中文系消息專業事情。1958年,方汉奇随北大中文系消息專業全部師生并入中國人民大學消息系,1979年被评為副傳授,1983年被评為傳授,1985年起任博导,2004年退休。方汉奇退休後继续担當博导,并于2005年被评為声誉傳授,2009年被评為声誉一级傳授。

别的,方汉奇還曾任中國消息學會常務理事、首都消息學會副會长、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三届學科评断構成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四届消息傳布學學科评断组招集人、中國消息史學會會长。

据《光嫡报》2017年9月刊文先容,方汉奇是新中國資格最深、教龄嘉義借錢,最长的消息史學家之一,他所著的《中國近代报刊史》勘误古人毛病200余处,是迄今為止被引證至多的消息學專著,而他的《中國消息奇迹通史》《中國消息奇迹纪年史》等册本也被誉為海内消息史钻研最权势巨子的课本。

有着中國人文社科范畴最高奖项之称的“吴玉章人文社會科學毕生成绩奖”颁奖礼2017年9月28日在中國人民大學举辦。方汉奇與經济學家刘诗白同获第六届吴玉章人文社會科學毕生成绩奖,两位老師长教師春秋均超90岁,教龄逾70年。

關于方汉奇師长教師的颁奖词如斯写道:“師长教師以终生心力,七十余年如一日,潜心治學中國消息史,為新中國消息學首要的奠定人和開辟者。”
頁: [1]
查看完整版本: 台灣新闻學泰斗李瞻委托女儿回拜大陆學者方汉奇:望百岁再相聚